一、I类洞
I类洞由于四周有壁,有洞底等特点,其固位效果比较好,也是牙医公认比较“容易操作”的一类洞形。但I类洞充填时产生聚合收缩的可能性较其它洞形更大,如果单单按照“水平分层充填”的方式,就很容易导致树脂充填不密实的现象,远期微渗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大,这也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。I类洞形理想的充填方法是“楔形分层充填”。
二、II类洞
II类洞形由于缺少邻面洞壁,充填时容易造成悬突或充填体不够密实。因此要考虑到邻面及邻接点的恢复,充填方法相比I类洞要复杂,主要在于充填的同时要顾及邻面的的形态。其操作要点在于成型片及楔子的安放,充填前建议用流体树脂进行衬洞——先用流体树脂构建洞底邻面边缘;然后用后牙专用充填树脂进行邻面点的恢复,以稳定成型片;再进行“楔形分层充填”。
三、III类洞
II类洞常见于两种形式:一种是单面缺损(唇面或舌面只有一个缺损);另一种是唇舌面同时穿通。III类洞充填的同时对美学要求极高,因此要将牙本质和牙釉质进行分层充填。
(1)对于III类洞单面(唇面)缺损:分层堆筑牙本质层和牙釉质层。
(2)III类洞单面(舌面)缺损:分层平面充填。
(3)III类洞唇舌面已穿通:可运用“夹层充填技术”。
四、IV类洞
IV类洞由于缺损面积往往较大,同时需要恢复切缘,邻面及唇舌面的形态,而且还要考虑到树脂颜色和天然牙颜色的匹配,因此充填方法更要讲究细节操作。
五、V类洞
V类洞的特点是近龈缘或洞缘部分位于龈下,充填时要避免龈沟液的污染。操作要点是:洞缘斜面制备以后需要进行排龈,分层充填时建议从 “牙合” 向“龈”堆塑树脂,避免充填过程中粘结/树脂表面被龈沟液污染。
六、前牙间隙
前牙间隙树脂修复运用“夹层充填技术”—— 对两牙唇舌邻面边缘均要进行少量预备/打磨,先夹层堆塑中间本质层,然后再分别进行唇舌面釉质层的堆塑。
